唐.王建〈新嫁娘〉:「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 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。。」古時廚房也叫廚下。
人類的日常用語,通常來自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;為何漢人族群說「上廁所、下廚房」,而不是「上廚房、下廁所」呢?這個和方位、地勢高低有關。
爭取較佳的居住環境,是人類生存大事之一,狩獵時代的人類,只能利用自然遮蔽物-山洞和樹穴,來解決居住的問題。《易經》云:「上古穴居而野處」,從考古遺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,當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初期,由山林走向平原,學會取材構築自己的居處時,已經將季節氣流的方向及建築物周遭環境問題考慮進去了。
當群居聚落型態出現時,身處北半球,生活經驗的累積告訴先民們,居住最佳的地理環境必須是,北方有山丘可供阻擋冬季寒風,南方有開闊平原可供耕作畜牧,還需有水源及豐富日照以利作物生長;這正是所謂的「前有照,後有靠」,也是風水觀念的雛型。
先民的聚落群居地取得之後,如何安排日常生活機能呢?
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,對應五個方位(東西南北中)的觀念,慢慢的形成一種語言習慣;耕作地所在的南方,自然是聚落的主要出入口,民以食為天,廚房解決民生大計的吃喝問題,自然就近安排在建築物的南方,也近於河、馬路交通要道,容易取得食材與水;南方地勢較低下,故有「下廚」、「下田」的生活用語產生,家中的「下人」也是住南側的房間。
聚落廁所的安排也是一大學問。古有言「肥水不流外人田」,古代沒有化肥,種地用的天然肥料,一部份取自人的排泄物,廁所裡有肥水,建造廁所時,順理建在聚落北方隱密處,外人不易進入的地區,是天然肥料最佳儲藏所。
在《釋名.釋宮室》中寫道:「廁或曰溷,濁也。或曰圊,至穢之處。」溷就是豬圈的意思,說明當時的廁所和豬圈的結構是設計一起的。
這樣的設計是有助於積肥和餵豬,相對於較低位的豬,廁的位置在上面些,所以「上廁所」都有從低處往高處之義,也和廁所的原始設計相符。
到近代的鄉間農村,可以看到類似的結構,廁所在較高的地方,下面一點可能是接魚塘或是豬圈。
北半球夏季吹南風,廁所在高位,惱人穢氣不會飄入住所,冬天雖然刮北風,但藉由後靠高地的風昇力,可以將穢氣吹散。北方地勢相對高,如廁需朝北往上走,故有「上廁所」的生活用語產生。後來地圖繪製以上北下南為規定,生活語言中就有有更多類似的用法。
Copyright © 2023 MasterStark888.com